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0分37秒,云南省南部通海、峨山、建水三县交界地区的曲江河谷,发生了7.8级地震,震源深度约13公里,震中在通海县高大公社五街村附近,烈度10度强。 强震波及通海、峨山、建水、华宁、江川、石屏等7个县,受灾面积约8,800平方公里,占7县总面积的77.8%。 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滇南地区,当地房屋多为砖墙、土坯墙和木框架结构,抗震性能差,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。 当时,通海城内的聚奎阁,这座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仍旧巍然耸立,这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 1月9日,地震第4天,《云南日报》刊出一则消息:“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”。消息没有提及具体位置、伤亡情况。 当时民政部门规定: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及相关材料,列为“秘密事项”。这一规定,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废止。 2005年,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杨从云南省档案馆看到一份《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》,显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大地震:死亡15,621人,死绝836户,伤残32,431人,房屋倒塌338,456间,死亡大牲畜166,338头…… 虽然叫通海大地震,但实际上建水县死亡人数最多,官方数字为7451人。 统计截止时间是1970年4月15日,但在这之后,峨山县和建水县都修订了死亡人数,实际数字有所增加。 此后30余年,这份统计表作为“机密”封存在档案馆里,一直没有正式向社会公开过。 1969年冬,横贯建水、通海、峨山三县的曲江河谷,出现了气候反常现象。 这个全长120公里的河谷地区,被地震学家称为“曲江断裂带”,区域内地形、地质条件十分复杂,破碎带纵横交错。 早在1965年,地形测量人员就发现,曲溪河谷出现了一个相对下沉区,跨曲江断裂处,南岸相对于北岸发生了下降现象。 地质学家李四光特别强调,云南地质构造上,有不少断裂带仍然在频繁活动,要加强监测工作。 1969年12月初,西南地质地震大队的一个4人小组来到通海,进行实地考察。 事实上,他们所住的高大公社陶茂村,距离一个月后发生的通海大地震的震中五街村,已经很近了,步行只用十几分钟。 那段日子,房前屋后的竹子忽然开花,一串串紫蓝的花朵格外醒目,似乎想告诉人们一些什么秘密。 村前村后的梨树、桃树,也在寒冬里绽放花蕾。 山坡上,许多不知名的野花,也竞相开放,百花斗艳,姹紫嫣红。 其实,这个季节出现反常开花现象,是因为地下温度升高,唤醒了处于冬眠状态的植物。 但是,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,没有人料到这一带将有大地震发生。 1970年1月4日,这个地质考察小组回到县城,住进通海县人民旅社。 那时还没有自来水,生活用水都用井水。一个姓刘的女服务员忽然尖叫起来,因为从井里压不出水来。 几名队员过去帮她,仔细一看,原来井里已没有水,全是一股股涌动的沙子。大家一块儿淘井,淘出了两手推车沙子,但还是见不到水。 当时,谁也没意识到要地震,淘不出水就算了。 晚饭后,天空一片红色,大家好奇围观,有人称之为“鱼鳞河日”。到了晚上,房间里异常闷热,简直无法待下去,就相约到街上溜达。 他们发现,街上的老鼠特别多,而且很大,成群跑出来,四处逃散。两个小时后,也就是5日凌晨1点,大地震发生了。 地震发生后,中科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走访震区,发现震前有许多异常现象,只是因为“以前没人做过这项工作,所以没人反映”。 5人调查组经过两个多月的收集,在1970年4月整理的资料中,记录了191个震前异常现象。 从地震前十天到临震,犬吠甚至咬主人、打洞、爬梯子、上屋顶、不进屋等异常现象,在震中普遍存在,之后在外围地区也有。 地下水的变化也很突出。比如峨山县小海公社兴王村,一口从未干涸的井突然见底,但距离这口井几十米远的坝塘,水位却反常上涨。 这些发现,加强了人们对地震有前兆的认识,专业地震预报机构开始建立,深入人心的“群众监测、群众预防”开始普及。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,正是始于通海大地震之后。 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,地动山摇,四处充斥巨大的声响,好像千军万马在奔腾一样,随后陷入了万籁俱寂之中。 不过,这份宁静只持续了几分钟。随后是哭喊声,还有狗叫的声音,各种嘈杂的声音都有,无法分辨,全乱了。 华宁县距离震中70公里,一位村民说,深夜里,猛然全身一震,跌到床下,只听见震耳的轰鸣声,大地在摇晃。几分钟后,突然一阵死寂。什么声音都消失了。快天亮时,忽然狂风大作,乌云翻腾,雷电交加,下起冰雹大雨。 震前热得大家无法入睡,天亮后却又变得寒冷不堪。灾民们找来柴火,点燃取暖。但很快就有几个民兵赶来,命令大家赶快把火灭掉。 民兵说,核战争打响了,如果我们这里有火光,就会被帝、修、反的飞机发现。 说完,民兵们一起动手,把火打熄了。五街村的普秀英说:地震后,民兵叫我们到山上躲起来,不准哭,不准点火。天亮后,又不准穿红衣服。 一位震中的老人说,地震发生后,在他们村头,地陷下去一大块,很多村民以为是苏修对中国放原子弹了。 地震发生后,部队派出了人数众多的救援队参加“通海大地震”抗灾抢险工作。据资料记载部队共派出医务人员3475人,其中区内卫生人员413人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和省内的医务人员共3062人,共组成98个医疗队,先后收治伤员6926人,巡诊为群众看病394384人次开展预防服药80多万人次,控制了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。 灾区幸存下来的于部群众与迅速赶来支援的人民解放军一道,掩埋好亲人的尸体,投人了重建家园的战斗。灾后第3天遇难者尸体全部安埋完毕,灾后仅1个月每户灾民就都有了一间简易住房。受灾当年,通海全县农业生产依然获得好收成 直到2000年1月5日,云南玉溪所属的通海县各族人民隆重集会,沉痛悼念30年前在大地震中死难的人们。同时也将“保密"了 30年的历史公之于众。 据悉,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,就正式始于通海大地震之后。此外,从地震科学的角度看,邢台地震、通海地震、唐山地震是中国上世纪最典型、最有科学研究价值的三次大地震。 |
联系电话:647-830-8888|多伦多六六网 www.66.ca
GMT-5, 2025-4-4 09:33 PM , Processed in 0.04691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