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港湾播报》20250412-1 最大规模"驱逐"!53万移民身份作废:加拿大成逃难首选!2周后涌入 就在2周后,加拿大将迎来新一波“难民潮”!据英文媒体The Globe and Mail报道,大约两周后,超过50万名原本通过“古巴、海地、尼加拉瓜、委内瑞拉(CHNV)人道假释计划”合法居住在美国的人,可能将面临离境的命运。 自拜登政府于2022年10月首次推出该计划以来,已有超过53万人通过CHNV项目进入美国。该计划旨在鼓励来自上述四国的移民选择合法路径入境,而非非法越境。符合背景审查、有美国担保人的申请人可获准进入美国工作两年,并在此期间申请其他合法身份。然而,截至4月24日,无论这些人距离两年期限还有多久,所有CHNV签发的假释许可都将统一失效。 与此同时,美国还有近50万海地人将在8月失去临时保护身份(TPS)——成千上万的委内瑞拉TPS持有者也面临同样命运;更有大量国际学生签证遭突然取消。以及,多年来一直向美国国税局(IRS)报税的无证移民,如今却得知IRS将遵从国土安全部的要求,交出他们的个人信息。 这让人仿佛回到了2017年,但这次更严重。当年,川普在首个任期内宣布取消约6万名因2010年地震获得临时保护身份的海地人合法居留权,这一消息引发大批海地人逃往加拿大,边境非法入境申请庇护人数激增。如今,川普打算“全面驱逐”,而非只针对部分人。他甚至在竞选中承诺要发起“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驱逐行动”,并多次表态一定会兑现。 数百万生活在美国的人如今正在艰难决定:主动离境、躲避移民执法局(ICE),还是逃往别国寻求庇护?初步迹象显示,很多人选择了第三条路——目标是加拿大。2023年,加拿大与美国重新签署了《安全第三国协议》(STCA),堵上了先前允许非官方口岸入境者申请庇护的漏洞。现在,该协议适用于整个加美边境。但仍存在某些例外情况,例如申请人若在加拿大有直系亲属,或通过非正式途径入境后“潜伏”14天再申请庇护,仍有可能获批。 卡尼在卑诗省三角洲(Delta)的竞选造势活动中表示,加美两国必须加强合作,“共同应对这一局面。”他指出,按照《加美安全第三国协议》,加拿大有权将难民申请人送回美国,“在我看来,这项协议目前依然适用。”有记者提问:相比于2017年特鲁多在川普首次上台时宣称“加拿大欢迎逃离迫害、战争和恐怖的人们”,如今自由党的态度明显强硬是否矛盾?卡尼回应称:“美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,现在我们可能面临一大波难民潮。” 血亏$50万!加拿大独立屋被强拍 低价砍单潮席卷 房市进入熊市 加拿大的利率在跌,但随着经济就业形势以及关税的各方面因素,大多伦多地区(GTA)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十多年来最冷清的春季开局。随着很多房主对于房屋成本不负重荷、贷款压力骤增,越来越多的房主被迫割肉离场,有一些甚至面临银行强制拍卖(Power of Sale)。与此同时,很多买家趁势猛砍价,一波低价砍单潮席卷GTA。 约克区旺市(Vaughan)近日就有一套典型的房屋被血亏拍卖的案例。这里是大多伦多最受欢迎的居住地之一,但如今,这里却也有房主因高杠杆入市,最终陷入财务深渊。房产经纪,社交媒体X上的用户 @Shazi 近日发帖。她写道,“大多伦多旺市一片混乱!其中一个悲惨案例就是:$270万豪宅被强制拍卖,血亏50万!这套独立屋于2023年以$270万全新购入,买家原本期待房价继续上涨,但市场急转直下。2024年尝试出售:挂牌价近$300万,无人问津,现在银行强制接管:最终以$223万成交,一年惨亏50万。” 旺市$50万亏损强拍的案例,只是大多伦多房市泡沫破裂的冰山一角。随着经济不确定性增加,更多“割肉抛售”可能陆续上演。多伦多房产局(TRREB)最新数据显示,3月份基准房价进一步下跌,房屋销量骤降至15年来最低水平,而待售房源却飙升至三年新高,供需失衡持续压低房价。 两大不确定性压制需求贸易战冲击:加拿大最大贸易伙伴美国突然挑起关税争端,加剧经济前景担忧。联邦大选在即:政策风向不明,买家选择观望。目前的情况是,想脱手卖房的房主越来越多,房源激增。有些是主动卖,有些是被强拍。买房的选择和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明显增加。 很多手里有Condo的房主现在纷纷抛售,放盘数量惊人,公寓市场的压力尤其大。但其他类型的优质房源看房量稳定,卖家如果愿意让步还是有希望促成交易。下周,加拿大央行将会宣布下一次利息决定,在关税阴影,失业潮和股市震荡的情况下,血亏强拍房屋和砍价潮会不会更猛?现在是抄底时机,还是崩盘才开始? 激增20%! 加拿大华人区"失守": 社区公园突现大批帐篷, 沦为流浪汉大本营 安省士嘉堡华人区公园也"沦陷"了,彻底变成流浪汉大本营。去年春天,这里只有一个帐篷,再往前的三个春天里则完全没有。但今年春天,随着多伦多街头露宿人数持续飙升,该公园里已经搭起了11个帐篷营地。 West Highland Creek溪岸沿线帐篷数量的增加,是多伦多无家可归者营地增长超过20%的缩影。许多营地隐藏在峡谷和城市地图中较为偏僻的角落。根据多伦多市政府的数据,截至2025年3月15日,全市81个地点共记录到248个帐篷和其他临时结构,高于去年同期72个地点统计到的202个帐篷。市交通部门另外还记录了35名露宿者,其中有些人露宿在桥梁和立交桥下,完全没有遮蔽。还有一些人可能藏身在更隐蔽的区域,未被官方统计到。 尽管市政府推出了新的策略,并获得了数千万联邦资金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,但来自Sanctuary Toronto的资深外展工作者Greg Cook表示,随着天气变暖,露宿人数可能还会继续增加。Cook说,随着冬季临时增设的取暖中心和其他床位的关闭,庇护所系统正日益紧张。早在2月份,每天平均就有101人因床位不足而被拒之门外。 士嘉宝Collingwood公园,Cook认为帐篷数量激增可能与附近Delta酒店避难所的逐步关闭有关,这是疫情期间设立的多个临时避难所之一。去年12月,Toronto Star采访了一名在溪边临时营地度过严冬的男子,他说自己在Delta避难所住了一年多,但在被要求搬离后,他只获得了一个选择——住进市中心的宿舍床位,他认为这比流落街头更糟。 不过,街头和公园的露宿者随时可能被迫迁移,或遭到驱逐。市政府发言人Elise von Scheel表示,市政府早已开始试图劝导露宿者自愿搬离,并通常会提供两个选择:住进避难床位,或离开。 多伦多市政府在去年中期通过了一项新策略,集中在人口聚集的营地提供住房与服务,策略包括防止新帐篷搭建的安保措施,以及税务协助、住房申请等资源支持。虽然策略仍允许强制清场,但优先目标是安置住房。 市政府近日获得联邦政府2,580万元的资助,资金将用于扩招20名街头到家园(Streets to Homes)项目的外展人员,并与医疗与成瘾服务机构合作。尽管如此,官员们仍承认,面对多伦多露宿危机的规模,现有资源只能集中使用。 正式生效! 加拿大人入境美国有新规! 违者罚款$5000+监禁六个月 自今4月11日起,美国对长期访客实施了严格的新边境规定,这些规定也适用于已经身处美国的加拿大人。有专家警告称,“候鸟族”(即冬季前往美国避寒的加拿大人)等应当遵守新规。 “从今天开始,美国政府正式开始执行我们所称的‘加拿大候鸟登记要求’,”Berardi移民法律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贝拉尔迪表示。 “这项规定适用于所有通过陆路入境并在美国停留30天或以上的加拿大人。如果你开车穿越边境并计划长期居留,美国政府现在要求你完成注册。” 贝拉尔迪指出,注册过程相对简单快捷: “你需要访问美国移民与公民服务局(USCIS)官网并创建一个账户,之后系统会引导你填写一份表格,”她在接受1130 NewsRadio采访时解释道。 “整个过程没有费用,只需大约15分钟,完成后系统会显示你已根据政府规定获得授权和注册。你可以选择打印出来,或者下载保存在手机上,但你必须随身携带该注册证明。” 她强烈建议加拿大人全面遵守新规。 “举个例子,假设某位加拿大人在美国因犯罪被逮捕,当局可能会问你是否完成了登记。这种情况下,这项规定会成为‘附带问题’。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政府的高优先级执法事项。”但需要注意的是,不注册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:最高罚款5,000美元,或监禁六个月,或两者并罚。贝拉尔迪还提醒,这项新规是具有追溯效力的:目前已经在美国长期居留的加拿大人也需要完成注册,并自今天起随身携带注册证明,否则可能面临处罚。 不过,她也带来一则“好消息”: “加拿大人无需提供指纹。这点非常重要。除了加拿大人之外,几乎所有进入美国的其他国家人员都被要求提供指纹。” 温哥华通缉犯纵火烧两警察 伤人自伤罪加一等 一名温哥华男子涉嫌周四在市中心东端纵火焚烧两名温哥华警察,目前已被监禁。温哥华警方表示,周四(10日)事发时,两名警员正在该地区巡逻,这是“特遣部队弹幕”(Task Force Barrage)计划的一部分,该行动旨在加强地区警力,打击有组织犯罪。 据称,当警员试图拦下一名乱穿马路的男子时,嫌犯逃跑了。在警方追赶并试图逮捕他时,“该男子使用易燃物质点燃了警察的制服,然后继续逃跑。”警员随即呼叫支援,并在附近逮捕了该男子。两警员成功自行扑灭火焰。据警方称,其中一人受伤接受了医护人员的治疗,目前正在家中疗伤中。 犯罪嫌疑人是一名40岁的温哥华男子,他也在医院接受烧伤治疗,目前仍被警方拘留。警方称,他们发现他因其他10项罪名而被省内通缉。警方建议提出多项指控,包括持武器攻击警员、妨碍警方执法和违反释放条件。 |
联系电话:647-830-8888|多伦多六六网 www.66.ca
GMT-5, 2025-4-13 08:39 PM , Processed in 0.046758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