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五年,正月。 初雪裹着许昌城,道路上覆了层薄冰,司空府的檐角垂着冰凌,在暮色里泛着冷光。 当时的背景是,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军阀割据,一团混战,曹操挟持天子号令诸侯,四年前把东汉的都城迁徙到了河南许昌,顺便把汉献帝刘协也给控制了起来。 一般我们对献帝的认识,只会觉得他是一个工具人,因为似乎在任何一个乱世,一个割据时代开始之前,都需要一个窝囊,无能,没有存在感的末代皇帝,但是实际上,献帝并非此类。 董卓说献帝仁孝,袁术说献帝聪叡,李傕说献帝是真贤圣主,蜀汉方面对献帝的统一评价是,诞姿圣德,统理万邦,东汉末年有个名士叫做张纮,更对献帝有过这样的评价: 幼主岐嶷,若除其逼,去其鲠,必成中兴之业。 皇帝虽然年幼,但是他聪明贤良,如果能除去威胁他的势力,清除阻碍他的隐患,他就一定能成就复兴大汉的伟业。 照此说来,其实献帝很不服曹操,很想要摆脱权臣的桎梏,他是个有理想,有追求的皇帝,不甘为杖杜弄麞,任人摆布。 所以皇帝正月的时候就写了一封衣带诏,又在朝廷里找了很多忠心汉室的大臣,打算秘密发动兵变,把曹操给杀掉。 所谓衣带诏,字面意思就是皇帝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,然后在腰带上写下诛杀曹操的诏书,最后再隐秘的让大臣把这个腰带给穿上,带出去,公之于天下。
至于皇帝当时到底是不是真的用衣带写诏书,甚至于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用血水写就,那就只有天知道了。 不过,这也不是很重要,因为由皇帝领导的这次兵变,很快因为保密工作做的不好而导致失败,这帮参与起事兵变的大臣被曹操杀了个精光,以前献帝在宫里还能自由活动,这回出了这种事儿,曹操加派人手,彻底把献帝给盯死了。 诛灭曹操的事情失败了,大家都很沮丧,只有一个人很高兴,这个人,就是袁绍。 我们说当时军阀很多,什么孙策啊,刘表啊,公孙瓒啊,甚至说是屡战屡败的刘备也算是一个小军阀,但是实际上,真正上的了台面的,拿得出手的,只有曹操和袁绍。 曹操手里有汉献帝,那么他就具有天然优势,有合法性,而且当时他已经陆续兼并了吕布和袁术,兖州,徐州,以及豫州的一小部分,都在曹操的控制下。 袁绍就更加了不得,威加海内,四世三公,并州,青州,幽州,冀州他都拿下了,他当时属于是河北之主,再往南,他就要走上争夺天下的道路了。
曹操在华北,袁绍也在华北,那么这两个华北地区的大军阀,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战争。 只是,袁绍虽然很想要收拾曹操,但是苦于多年来出师无名,毕竟曹操手里有天子,他发天子的号,施天子的令,你跟他对着干,那就等于是和天子对着干,在天子的态度不明朗之前,袁绍在道义和舆论上不占优势,他就很难有什么大的动作。 三国乱世,自然是礼崩乐坏,礼仪不复,但是最基本的名头还是要讲的。 曹操这个时候名为汉相,是拯救了大汉,保全了社稷的大忠臣,说白了曹操就代表朝廷,你袁绍要打曹操,好,先给你扣一个反对朝廷的帽子,再把你给定性为反贼,你一整个就混臭了。 试想一下,你袁绍的军队成了一支反贼性质的军队,你还怎么募兵,谁愿意加入你做反贼?你怎么取得士大夫和读书人的支持,文人最重名誉,跟着你袁绍干,他能不别扭么?后勤支援,粮草等等,你怎么从百姓身上汲取,天下人又怎么会支持一支反军呢? 还是那句话,一定要出师有名。
现在好了,汉献帝写了衣带诏,皇帝这等于是和曹操公开决裂了,那么曹操就变成了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了,曹操成了汉贼,那我袁绍摇身一变,则成了清君侧的忠臣了。 对于袁绍来说,只要有了名头,接下来一切都好办了,因为他和曹操相比,实力基本上处于碾压状态。 袁绍能动员的兵力,总数目在十万以上,只多不少,而且他还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,因为袁绍的大本营在冀州,在当时,冀州是人口最多的地方,农业覆盖率也是最高的,这里人多,土地多,粮食多,这种优势实在是太耀眼了。 反观曹操,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就不是很好,他属于是四战之地,南边有刘表和张绣,东南有孙策,至于说刘备,表面上是依附于曹操,可实际上也是外和内乖,情貌不一,最主要的是,袁绍有十万兵力,而曹操能动员的兵力,当时只有两万人。 两万人打十万人,怎么打感觉是怎么输啊。 但是谁都没想到,就是靠这两万人,曹操完成了一场不可能的逆袭。 先说结果,曹军和袁军相持于官渡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中牟东北方向,在这个地方,两军展开激战,袁绍方面投入兵力十一万,曹操方面投入兵力两万,战争持续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,袁军战死十万人,曹军战死不到一万,曹操取得全面胜利,并且在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那么问题来了,曹操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的呢? 胜败的关键,在于一个用人。 或者说,曹操实在是太会用人了。
一年多的战争中,曹操其实大部分时间处于劣势,袁绍十来万人打曹操两万人,其实那就是打着玩,那是非常轻松的。 曹操经常战败,时常陷入被动,兵力总是不足,粮食总是不够,有好几次差点就全军覆没,可以说一整个官渡之战打下来,曹操狼狈的时候居多。 看多了三国时期的小说和电视剧,我们总是会先入为主的把刘备,把孙权,把曹操当成故事的主角,认为主角取得胜利是应该的,主角以弱胜强是应该的,主角以少胜多是应该的,主角无论处于怎样艰难的境地,到最后都会迎来一个好的结局,因为主角就是主角,主角有主角光环。 但是很可惜,历史不是小说,也不能演绎,历史很残酷。 曹操在官渡打的那叫一个吃力啊,有时候他都开始怀疑自己不能取胜,想要就此撤军,想要认输了,于是他就给留守许昌的幕僚荀彧写信,跟荀彧说我不想打了,要不算了吧。 荀彧说,主公啊,我知道你累,但是你想一想,你两万人盯着袁绍十万大军打,袁绍比你更累,现在你也累,他也累,大家都疲惫不堪的时候,比拼的就是一个耐力,你先撤了,你就彻底输了,你要是不撤,你早晚会赢,而且,越是这样僵持的情况下,就越有可能出现战机。 在最黑暗的时候,往往是离光明最近的时候,这就好像你去跑马拉松,你可能已经跑了挺长时间了,跑一天了,到最后三公里的时候,你肯定特别的累,这个时候你肯定想要休息,想要退赛,而且这个想法肯定是越发强烈,但是,就是在这三公里,其实恰恰是你突破体能极限的临界点,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,他已经看透了,这场战场的本质就是拔河,胜负往往在双方都感觉绳子快要脱手的瞬间决定。 曹操还有另外一个幕僚,名字叫做荀攸,他提出的思路也很关键。
荀攸建议,打袁绍,不能跟他硬碰硬,不能拼命,而应该分兵,采用一部分军队佯攻袁绍,吸引袁绍的主力,另外一部分军队则神出鬼没,借机偷袭。 荀攸还建议,打仗的时候,要时不时的把辎重和粮草丢弃在阵地,要用这些东西来制造陷阱,袁军来捡装备,来舔包的时候,咱们就可以趁机收拾他们。 荀攸又建议,和敌方交战,比如敌方得胜了,我方不要慌乱,他白天打了胜仗,晚上咱们就去偷袭他,趁着他志得意满,骄傲放松,一定能出其不意,给予重创。 您看,荀攸也是一个奇才,他甚至为曹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链条,分兵,是造势,埋伏,是借势,偷袭,是转势,什么是势?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天命,荀攸把天命控制在了曹操的这一边,曹操没有不胜利的道理。 最后,袁绍阵营里有个叫做许攸的幕僚,不被重用,也不得志,反正因为种种原因吧,他在袁绍这头混不下去了,所以投奔了曹操,并且为曹操提供了十分关键的信息,那就是袁绍大军的粮食,都囤放在一个叫做乌巢的地方。 这人是铁来饭是钢,一顿不吃你饿得慌,打仗打的是什么?打的是主公的英明,打得是幕僚的智慧,打的是武将的勇猛,打的也是经济,是辎重,是后勤,是米饭馒头花卷。 曹操一听,美的鼻涕泡都要出来了,立刻火烧乌巢,给了袁绍集团致命一击。 什么叫做会用人?就是有事儿的时候,你能知道该用谁,能用谁,并且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可以积极听取建议,这就说明曹操真不是一般人,他在官渡之战的逆袭靠的绝不是幸运,不是撞大运了,而是海纳百川的胸襟,以及知人如镜的眼力。 如果非说曹操是幸运的,也不是不可以,那他幸运就幸运在,他本人极会用人,而他的对手袁绍,极其的不会用人。 袁绍帐下的幕僚沮授和田丰劝他不要主动开战,应该休养生息,就这么耗着,也能把曹操给耗死,袁绍不听,他非要听郭图和审配的建议去主动开战。
许攸没叛逃的时候,一眼就掐住了曹操的命脉,他跟袁绍说,曹操兵力本来就少,咱们十万大军攻打他,他这次是倾巢而出,所以他的老巢许昌一定空虚,这个时候咱都不用打他,一部分兵力和曹操就这么在官渡对峙,另外一部分兵力直接就偷袭许昌,许昌根本就没有兵力了,去了就有,拿下许昌之后,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的,那就是你袁本初,到时候咱们再从许昌出发,前后夹击曹操,曹操必然败亡。 结果袁绍说,不好使,拿下许昌也没有用,我一定要在阵前把曹操给捉住。 事实上燕赵大地,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,袁绍的帐下能人牛人狠人不比曹操少,只是,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人,一下子这高度就被曹操给拉开了。 做领导的,你可以不会用电脑,不会开车,甚至不会用智能机,但你一定要会用人。 把人研究明白了,一切就都明白了。 读史书到此处,不禁感叹呐,这历史啊,总爱在转折处埋下辛辣的讽刺,献帝拼上一条命搞出来的衣带诏,没有成全大汉,反而造就了另外一个枭雄的史诗,因为会用人,曹操缔造了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,书写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成就,可是当多年后赤壁之战成就了另外一群人的时候,曹操终将明白,高明的用人者,说到底也不过是更高明的用人者手下的被用之人。 到底是谁用了谁?到底是谁成就了谁? 历史无言,只有故纸上的文字,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往事。 |
联系电话:647-830-8888|多伦多六六网 www.66.ca
GMT-5, 2025-4-15 04:44 AM , Processed in 0.04674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