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伦多 六六网  www.66.ca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

搜索

美国没有阶层固化

2025-4-16 03:00 AM| 发布者: 紫色月影| 查看: 23| 评论: 0

在来美国之前,我以为我很了解美国。

从电影、书、新闻到投资,几乎每天都跟这个国家打交道。我的仓位里有一半押在美股美债,新闻里全是美国大选、科技股、货币政策,我甚至能背出硅谷五大科技公司的财报数据,理论上我该是一个熟悉它的人。

但这一趟亲身来走一遭,我突然意识到,有些东西不是看了就会的。

比如这个国家的“人生容错率”。

比如什么叫真正的“中产”。

比如一个普通人,在经历了连续十年的失败之后,还能过上不缺钱、有房子、有两个孩子的生活。

我见了四个华人,他们身份不一样,职业不一样,背景不一样,但他们的生活状态共同冲击了我一个长久以来坚信不疑的观点——

“发达国家等于阶层固化。”

这个观点,在日本、韩国、欧洲、澳洲、甚至新加坡,都被一一印证。

但偏偏在美国,我松动了。


我来美国的第一件事是参加英伟达的GTC大会,我们团的导游是个华人,在他没讲自己故事之前,我只觉得他挺普通的,说说房价、介绍介绍公司历史,毫无特别。

直到有天晚上从山庄回来的路上,他突然开始讲他的故事。

他是2003年来的美国,一无所有。最开始在餐厅打工,几年后攒了点钱,和朋友准备开餐厅,被朋友骗光。然后继续打工,攒了些钱,又被朋友带着炒股,第一次买的是雅虎,第二天赚了2万美元,很开心,但觉得赚得不够。朋友说可以用期权,他就把大部分钱押在了期权上。

结果雅虎被收购,行权失败,亏光。

他下定决心再也不炒股了。哪怕这两年英伟达涨疯了,朋友都劝他买,他也从未行动。

后来他开始干导游,也卖卖房子。疫情那几年,他觉得挖矿是个机会——中国那边禁止挖矿,大量矿机开始转移或甩卖。他和朋友一起凑了300万美元,在加州一个工业区租了厂房,把设备高价买过来。高价不是机器本身,而是运输成本——那时候疫情期间,跨境物流极贵。

然后——也亏麻了。美国挖矿毫无成本优势,电不够便宜,机器也低价甩掉。血本无归。

我听到这,心里已经默认他现在一边带团一边还债了。

但他却轻描淡写地说:

“现在我还是觉得挺幸福的。有两个孩子,一个不错的房子,家里什么都不缺。夜店、KTV、赌博、飙车……年轻时候该体验的都体验完了,现在也不想追什么了,就想把孩子养大。”

那一刻我是真的震惊。

他失败过这么多次,每次都是“倾家荡产式”的失败,每次都是“以为是机会”的错判。甚至他年轻时候生活极其放纵,基本把“成功叙事”里不能做的事都做了一遍。

但他现在的状态,是有车有房有孩子,生活稳定,毫无焦虑感。

我在想:

为什么他可以这样?这个国家,到底给了他什么样的空间?

在我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里,每一个选择都是“走错一步就可能毁灭”的状态。我很努力,不是因为有多大志向,而是我太怕了。

我怕错了,就没机会了。

而他,像是失败了十次,也总有人给他机会。

在拉斯维加斯的第一晚,我和朋友去吃了一家外卖中餐,堂食要自己收拾,挺典型的一种美式中餐快餐店。好处是便宜,不用付小费。

前台是个福建小伙,二十出头。

看他不太忙就聊了几句,我隐约觉得他可能是旅游签来的。他说自己在这工作了半年。

我们聊了几句,他说工作挺轻松的。我有点不理解,问他:“怎么可能?你每天工作几小时?”

他说:“只能八小时啊。”我愣了一下。

他提醒我晚上不要一个人去便利店、加油站,说“流浪汉多,不太安全”。我问他有没有被抢过,他说没有,但店里被抢过两次,小费的玻璃罐被人抢走了。

报警了吗?

他说:“报警没用,这种警察也不会管。除非真的是枪战,那肯定马上就到了。”

他很随意地说这些,我甚至一度觉得是我太小题大做了。

他想和我换一些人民币,他拿出900美元,说只留100,剩下让我微信给他5820元。他说这是他一周的工资(不含小费),餐厅包吃包住,所以基本每月能留3000美元左右。

在美国,打工。存美元,回国换人民币。住老板的房子,吃餐厅的饭。

他的生活听上去非常“底层”,但他本人完全不觉得苦。

“打工哪里都累,但只要努力,就一定有工作。美国不缺就业。”

他说这话的时候,完全没有一丝犹豫。

我忽然想到我身边很多优秀的年轻人,学历、能力都不差,却在城市里为了一份不稳定的合同、一个不算高的offer焦虑到失眠。

而这位小哥,活得真的很“轻松”。

去洛杉矶的时候,我见了一个朋友。

他是八年前来的美国,刚到时做跨境生意,后来中美贸易战影响很大,一度很迷茫。

当时他想过转行去做水电工,因为听说蓝领工资高、入行门槛不算高。他开始准备考试材料。但最后被朋友带入了房地产中介行业,一干就是五年。

这次去他家参观,真的是刷新了我对“中产”的理解。

他住在一个山上的独栋房子里,占地一亩多。后院有游泳池、菜园、秋千,篮球场在更高处,半山腰还有个野狼的窝。他有三个车,两个娃,生活几乎没有什么紧绷感。

房子去年买成140万,现在涨到160万,人民币大概一千多万——在洛杉矶这样的“山地城市”,这类住宅并不少见。

但真正让我震惊的不是房子有多大,而是:

一个五年前准备考水电工的人,现在已经稳稳过上了中产生活。

这不是天赋异禀的故事,也不是幸运得可遇不可求的样本。

他只是选对了路径,跑在了这个制度的正循环里。

而我在很多国家——包括新加坡、日本、韩国、欧洲——看到的恰恰是:

不管你再怎么选,向上这条路,几乎是封死的,只能老老实实的困在自己的阶层。

也有不好的例子。我打车遇到一个华人司机,他是旅游签证过来的,黑了两年,一直在吐槽。

他原来在国内做工厂,欠了上千万还不起债,跑路到美国。一路抱怨这边政策不公平、走线的移民直接给绿卡,而他还要排队;说洛杉矶太热太堵,车多不好开,油价高;说自己每天吃不饱,赚得少,白来一场。

我听了一路。

我不知道他最后会不会熬过去。但我隐隐觉得

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这个地方,也不爱这个地方,那再多的机会他也接不住。

他和前面三个人最大的区别,是他没“交出自己”。

不想融入,只想逃避;不想适应,只想获得。

那美国的制度也就对他无效。

我一直相信发达国家等于经济固化等于阶层固化。

而这次美国之行,是我第一次开始动摇这个认知。

并不是因为美国有多好、制度多先进,而是:

阶级跃升的“那道门”,在别的国家几乎关死了,而在这里,还开着一条缝。

而且,就算没跃升成功,你也不会掉到底层地狱里。

你还是有饭吃,有屋住,有工可打,孩子能读书,生活还能继续。

我这一路走得很小心翼翼,每个决定都谨慎得像踩钢丝。我始终以为只有这样,才能从农村爬到今天。

所以,美国没有阶层固化吗?

至少在我看到的这些人身上,那道门确实还开着。他们不是靠天赋、不是靠背景、不是靠运气,而是在一个制度提供弹性的地方,用时间和反复试错,爬上了一个稳定生活的台阶。

那不是精英的通道,是普通人的缓坡。

一个社会真正的自由,不是让人赢得更多,而是让人输得起。

美国,起码目前,还保留着这点东西。

至于为什么保留,说起来就…………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联系电话:647-830-8888|多伦多六六网 www.66.ca

GMT-5, 2025-4-19 11:42 AM , Processed in 0.04542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